烟大记忆

当前位置: 首页 - 烟大记忆 - 正文

烟大记忆 | 烟台大学为改革开放贡献了什么?(下)

浏览量:时间:2020-09-25

编者按

一段往事就是一段记忆,一张老照片就是一个故事。时光荏苒,烟台大学历经几代烟大人的奋斗,留下不同的历史足迹,同时也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春秋轮回,风雨剥夺了烟园建筑光鲜亮丽的衣裳,换之以时光古旧的烙痕,钟楼塔在数十年如一日的伫立中见证着学校发展的岁月变迁。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席卷神州大地,作为1984年建校的烟台大学也乘改革开放东风,扬帆起航,奋力书写着建设发展的恢宏篇章。烟台大学到底为改革开放做出了什么贡献,提供了什么值得借鉴的经验呢?本期“烟大·记忆”为您继续推送的是姚新喜老师撰写的文章《烟台大学为改革开放贡献了什么?》(下),让我们一起从中去寻找答案吧。

建立起校内外各种力量参与的管理体制

与决策咨询机制

烟台大学是一所首先由地方办学积极性引发、中央高层支持和省级人民政府管理、部属大学支援的地方大学。为了使领导体制与这一特殊建设方式相匹配,山东省委做出了有利于各方参与和积极性发挥的校级班子安排。7名校级领导中,有5位来自北大、清华,2位来自省、市。这个安排确保了北大、清华援建队伍在烟大创办中的话语权和主导作用,也体现了学校由省领导的地位归属和烟台市的首创精神与积极作用。张承先担任名誉校长,可以更好发挥这位与北大清华均有历史联系背景的著名教育家的宏观指导、微观协调和在复杂问题、矛盾处理上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为了保证多个支持主体发挥持久作用,保证各种外部资源有效聚合到学校建设平台上,同时引入校外力量参与,监督学校运行,需要建立一种合适的管理决策机制。省委采纳了两校援建领导提出的建议,成立了校务委员会,吸收省政府主管部门和市委负责人参加,由烟台市委书记担任校务委员会主任,使其成为学校内外结合的一个重要管理决策与咨询机构。此举将烟台市委、市政府对大学建设、管理和发展的控制力、影响力和资源纳入机制化的轨道,形成资源、管理与运行间有机结合、共同发力的合作新机制,也成为写入烟台大学章程,至今依然存在的改革创新和开放办学成果。

走出了新建大学国际化和

服务国家战略的新路子

在对外开放大潮中诞生的烟台大学,甫建立就展现出开放办学的博大胸襟与宽广视野,迈出了国际化的坚定脚步,对外开放呈现出起点高、范围广、层次多的态势。在两校既有外事工作积淀和教育部、国家外专局等资源支持下,1985年开学第一天就有英、美、加等国6位外教走上外语系专业课讲台,为当时省内、国内大学所罕见。建校初期,沈克琦校长就利用代表北大出访机会,访问马里兰、萨克拉门托等美国州立大学,建立起双边合作关系,聘请华裔学者担任名誉教授。先后举办了由多名美国学者主讲的基因重组技术讲习班、中美青少年犯罪学术讨论会等多场学术活动。建校前十年间,烟大已与十多所东亚、北美、欧洲及俄罗斯等国大学签署姊妹学校协议,与30多所国外大学开展多种形式的项目合作,派出正式访问团、接待国外代表团50多个。广泛开展的对外宣传交流活动获得了境外华侨的关注支持,烟大接受了于维紘等十多位华侨的200多万美元捐款。1993年,烟台大学成为国家教委批准的全国200所具有接受留学生资格的大学之一。

烟台大学在国际化上走得更早、更有价值的创造是:利用毗邻韩国的地理位置优势,在中韩两国尚未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前的1990年5月,就接待了由裴中茂校长率领的木浦大学访问团,草签了学术交流意向书,次年在我校举行“中韩首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学校派团回访了韩国五所大学。到1992年中韩正式建交前的两年多时间里,烟大与韩国木浦、马山、翰林、釜山外国语、大丘等多所大学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讲学、研习中文等相互往来频繁。1991年,还在潘承洞作为第一位访问韩国的中国大学校长与韩国几所大学签署交流合作意向书的时候,烟大一次就接待了来自釜山外国语大学、木浦大学和翰林大学102名韩国大学生来校研修汉语。孟二冬等中文系老师自己编写汉语教材,严肃认真的教学过程与管理,体贴入微的生活关照,让韩国学生汉语水平“取得突破性进展”。52天的暑假汉语研修班生活,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中韩师生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这批研修生也成了中韩民间友谊的先行使者。一所新建大学,敢于和善于最早打开我国与韩国地方大学间交流合作的大门,为我国与韩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外交战略,提供了大学间交往的铺垫,如果没有改革的勇气与开放的胆略,何以能成此助力国之大事的业绩?

创建了一流大学持久援助地方大学

合作共赢的新模式

北大、清华派遣校、系和部门领导驻烟六年直接援助的模式,提供了一流大学高起点、高水平援助地方新建大学的范例,创造了许多流传甚广耳熟能详、非有特殊智慧难以复制的经验。两校援建人员撤离后,怎样充分利用两校声誉和资源,保持三校间长久的援建合作关系,持续烟大向好的发展势头,是名誉校长张承先、省委省府主管部门和援建校领导们深入思考和着力解决的问题。在各方努力和省政府主导下,成立了由省政府分管副省长任主任委员,北大清华、烟台市委市政府和烟大老领导、现任领导参加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支援烟台大学建设指导委员会”。援建委员会的职能及其工作是援建方式转变后北大、清华与烟大合作的重要形式,它建立了新形势下三校在官方层面上合作的合法性机制,实现了北大清华对烟大的持久援助和三校间交流合作、共同发展的目标。

从1990年第一次会议到2015年的24年间,两校援建委员会共召开过12次会议,分别从不同时期烟大发展的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研究了烟台大学发展若干重大问题。规划建设目标,引领发展方向;把脉教学质量,提供科研良方;谋划学位授予权大计,开设“两校名师讲堂”;助力学科队伍建设,创办三校大学科技园。其间虽经波折,但这一机制始终未曾中断,并且在不断思考与探索的过程中逐步深化,不断提升。作为基础层面的三校对口院系间的合作进一步走深做实;借助两校强大基础研究能力与品牌影响力,通过校企合作、产城融合等方式开展的组团式服务地方,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动能转换的谋略正在酝酿;两校领导在稍近几次援建会议上对合作方式创新与新平台搭建的建议,引发烟大人对下一步援建与合作方式转型的深入思考。相信这一20多年前创造的模式,会在不断深化的改革开放新时代里获得新发展,在新一代烟大人手中取得新成果。

不断探索和推进校企合作办学

产学研政商协同创新

进入新世纪后的第一年,烟台大学与烟台绿叶制药达成了共同创办药学院的协议。18年的艰辛探索与大胆实践证明,这一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较之传统封闭办学模式更加富于活力,更具学科成长性。企业管理理念与学术管理理念对话,学科学术思维与研发生产思维碰撞,大学教师身份与企业员工岗位融合,理论研究成果与新药研发共生。一批批博士层次新生学科力量加入其中,不断出新出彩;一届届带着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本、硕、博学生跨出校门,或入大学深造,或进企业建功立业。这一开放与创新思维的产物,正启迪学校上下思考以产学研政商相结合的理念,以校企合作、产城融合的举措,改变既有办学观念,汇聚各方办学资源,深度促进学术组织运作形式、学科专业发展方向、学术产出评价办法和学术人才成长路径的变革,以期更好服务于自身内涵建设,取得“双一流”和应用型大学建设的新成果;更好服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奠定地方大学在地方地位与作为的更加扎实的基础和影响力。近年来,烟台大学加快了与地方、企业的联系合作步伐,建立各种校企结合研究机构,将自己关注的目光投向地方发展的更多领域,从而赢得社会关注度的提升,即是这种办学新思维、新举措的生动体现。

包容互鉴汇聚众智服务大局

推动烟大不断发展进步

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功,是因为几代领导人,秉持了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毫不动摇地朝着谋求人民福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进。烟台大学自己的发展历史和经验也证明,建校初期以沈克琦、杜建寰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面对各种矛盾、问题和困难,以共产党人的宽广胸怀和榜样作用,实现了多种力量聚合在共同目标上团结奋斗的局面,为后来烟台大学的新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为其他相同性质高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进入新世纪后,烟台大学先后按照省政府的部署,整体接纳了原山东省水产学校、山东省建材工业学校,整合学科专业、安排管理干部、提升教师水平、分流后勤人员,最大限度地使两中专学校全部教职工各安其位,各有所为。在与绿叶合作创办药学院过程中,充分理解与学校性质定位和追求目标不同的企业诉求,细致体察加入其中教师的成长要求与利益关注点,较好处理了各方面关系,保证了学院在和谐的氛围中不断进步,开辟出烟大学科拓展、外在影响力扩大的新境界。汇聚众人力量与智慧,包容各种不同的利益群体,借鉴兄弟高校、其他行业的发展经验,努力减少前进中的阻力与障碍,是烟台大学过去获得成功的重要法则,也应当是今后实现有特色、高水平发展进步所应遵循的根本经验。

建校34年,烟大与时代同行,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创造出众多可以载入史册、留传后人的业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做出了许多带有全局意义的贡献。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形势和任务发生了很大变化。站在新的奋斗起点上,烟大仍然需要从前人锐意改革、大胆开放的创造实践中获得动力,汲取经验,传承智慧。新时代迫切要求我们与时俱进,书写改革开放的新篇章,让两校援建带来的文化基因获得带有新时代特征和烟大创造的新表达。

面向未来,未来已来。今天的中华民族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实现百多年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之浴血奋斗的伟大复兴目标。34岁的烟台大学面临着新的历史考验和进步机遇。老一代开创者所秉持的大学理念为我们打上了独有的文化底色,他们所创造的改革开放成果成为我们继续进步的基石。只要我们遵循大学办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充分利用既有制度优势和丰富建设资源,不改初心,团结奋斗,善于思考,勇于开拓,传承历史文化,讲好烟大故事,我们就会创造出无愧于中国改革开放大时代、无愧于前人筚路蓝缕创业史的更加辉煌的业绩,为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做出我们这一代的新贡献!

Copyright © 烟台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