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烟台大学四十载春秋里,有这样一群人——晨光未亮时,他们的扫帚已在林荫道间沙沙作响;烈日当空时,他们的扳手正在管道间叮当碰撞;深更半夜里,锅炉房映红的脸庞还挂着汗珠。他们用双手托起师生的日常,将藏在工具箱里、刻在皱纹间的故事,化作滋养校园的精神养分。
后勤工作看似普通,却是校园运转的重要支撑。无论是食堂里的一粥一饭,还是教室里的灯光暖气;无论是春天修剪的绿植,还是冬天铲雪的通道,处处都浸透着后勤人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他们很少站在聚光灯下,却用“做好小事”的坚持,写就了“服务育人”的担当。让我们走近与烟大共同成长的后勤老员工张金龙老师,听他讲述校园变迁背后的坚守故事。

在清华大学第一食堂工作时候的留影
薪火相传 灶台边的清北精神
1985年秋,当清华北大的教授们在烟大写下第一笔板书时,21岁的张金龙正在食堂揉面。他从清华带来的面引子,蒸出了烟大的第一笼馒头。
人们总说清北援建是“正规军下蛋”,却鲜少有人知道,同行的还有清华的面粉、北大的锅铲。炊事员们和教授们同乘一趟火车,在灶台前开启了另一场“援建”。首任书记杜建寰端着饭盒与学生排队打饭的身影,至今烙印在烟大人的记忆里——这所大学从第一顿饭开始,就透着“平等”二字。

张金龙和党委书记杜建寰、第一任膳食科长胡世进同志合影
在烟大后勤,清北精神是凌晨四点检查面团的手电光,是老师傅留下的量盐铜勺,是老教授盯着剩饭时的叹息。这些琐碎日常,像碱揉进面里,成了后勤的魂。
四十年后翻开张金龙的记事本,1985年“馒头亏损自己担”,2013年“光盘行动”剪报。这些沾着油渍的纸页,记录着比奖状更珍贵的东西——好大学的根基,既在实验室,也在油烟熏黑的账本里。
问起清北精神,这位老炊事员出身的后勤人搓着手上的茧子:“清华教我切匀土豆丝,北大让我记住孩子的忌口。”他把清华的“死磕”和北大的“心软”拧成一股劲:摸黑挑菜指甲带泥,为回族学生单开小灶四年,半夜试菜怕凉了。

沈克琦校长为张金龙老师题写“为广大师生服务,功德无量”
当您看见食堂窗口的白馒头冒着热气,闻到清真灶的羊肉香,那便是清北精神活着的样子——把较真揉进面里,将心疼煨进汤里,让大学的温度从饭盒盖的热气中透出来。
他们用四十年告诉我们:顶天的学问,离不开放得下身段的烟火气。
匠心传承 从清华面引子到“小清华”口碑
张金龙老师回忆道,开学不久,学校从清华大学膳食科调来五名炊管人员,其中有老厨师、老班长、老管理人员,还有年轻的他。来到烟大食堂后,他先从面案干起并担任班长。当时,他毫无保留地把在清华大学食堂学习掌握的面食制作技术教给炊事员,一下子就让食堂主食花色品种增加了十几个,蒸炸煮烙样样齐全,食堂的变化很快得到了广大师生员工的广泛好评。
“清华的面食讲究花样多、分量足,馒头要雪白松软,花卷得层次分明。”张金龙回忆,他手把手教当地炊事员揉面、醒发、蒸制,食堂很快新增了十几种主食。学生们惊喜地发现,包子、糖三角、炸油饼这些“清华味道”,竟在黄海之滨的校园里飘香。
1988年,张金龙被任命为第二食堂主任。由于烟台大学的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都是按照清华大学的图纸建造的,当时的烟大食堂完全可以和清华大学食堂相媲美,烟大也被称之为“小清华”。但要让食堂真正配得上这个称呼,并非易事。

在烟大一餐工作时候的留影
“菜案师傅大多是本地人,习惯用重油重盐。”张金龙把清华的煎炒烹炸技艺融入鲁菜,每周推出新菜品。凌晨四点,他总第一个到岗检查食材;深夜灶台熄火后,他还要核算当日账目。短短半年,食堂的土豆烧牛肉、红烧狮子头成了学生口中的“清华同款”,甚至有毕业生多年后返校,点名要吃“张师傅的糖醋里脊”。
当时在学生中还流传着“经管的美女、体院的汉、法学院的文凭、餐厅的饭”这样经典的言语,足见学生对餐厅饭菜的认可。
温情坚守 从揉面到润心的无声滋养
“要把食堂当成自己家一样用心经营。”这是张金龙老师的信念。为了让师生们吃得更好,他经常带着炊事员和骨干去高校取经。这些从名校“偷师”来的手艺,很快就在烟大餐厅里生了根。
上万人就餐带来的压力可想而知,他白天兢兢业业,到了深夜又担心学生突发食物中毒,只要听到一点动静,他就会披上衣服去食堂转转,就这样度过了无数个难眠之夜。
但最温暖的记忆,都藏在第五食堂的帮厨名单里。看到有的学生只买馒头不买菜,甚至吃别人的剩菜,张金龙心下了然,立马邀请这些学生到食堂帮厨,不仅管饭,还给劳务费。他把资助做得像食堂的免费汤,不声张却总冒着热气。
毕业那天,他帮助过的贫困学生纷纷留言:“您不是我的老师,却又是我一生的老师。”“我要踏上新的征程,不想说分别,只想说谢谢!”

如今翻看泛黄的留言卡,有些字迹已经晕开。但这些潜移默化练就的育人经,和图书馆里的典藏一样,都是烟大最珍贵的财富。
破局创新 260万借款与500人军训
2001年6月,饮食服务中心成立,张金龙老师任主任,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个人承包食堂改为集体经营管理,这一改革得到了校领导、后勤服务公司领导和饮食服务中心全体干部职工的支持和认可。
但伴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浪潮袭来,烟大食堂面临断奶断粮的困境。为筹建第六食堂,张金龙带着职工们凑出260万元,借条上签满了炊事员的名字。
“那会儿工资都发不出来,但没人撂挑子。”
为了加强管理,他制订了各项规章制度,还从烟台预备役师炮团请来解放军官兵,对近500名炊事员进行军事化训练,效果显著。各食堂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到2003年逐渐还清了职工借款260万的本息。
时代回响 半碗剩饭与全国热搜
2013年秋,保洁员王树香吃学生剩饭的场景被记者捕捉,引发全国“光盘行动”热潮。面对央视镜头,张金龙没谈管理经验,反而说起往事:“1985年我们运粮得蹚齐腰深的海水,现在孩子们能顿顿吃上热饭,浪费了心疼啊。”这番话让无数网友破防。

鲜为人知的是,报道播出当晚,他仍在食堂巡查到深夜,用手背试了试每盆菜的余温。
平凡铸就伟大 烟大后勤人的精神底色
张金龙老师作为烟大建校初期发展的后勤首批、首位中共党员,用四十余载的坚守诠释了“老后勤人”的精神内涵。从烟台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到烟台市优秀党员,再到山东省教育系统优秀党员及先进工作者,这一连串荣誉称号的背后,是他将清华北大援建烟大的精神深深融入后勤血脉的生动写照。
他用朴实无华的工作作风,将对师生的责任化为点滴服务,将对事业的热爱写进奋斗历程,用青春汗水谱写了一部烟大后勤发展的壮丽史诗,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烟大后勤人不断前行。
这,正是高校后勤最动人的模样。